随州什么最出名?
随州市是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,随州市在全国不是很出名,但是随州的曾侯乙编钟那相当的有名
一、曾侯乙编钟:
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而被誉为“稀世瑰宝”。
曾侯乙编钟,战国早期文物,1***8年在湖北随县(今随州市)出土。
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,改写了世界音乐史,被中外专家、学者称之为“稀世珍宝”。
1***8年出土曾侯乙编钟至今只奏响三次。
第一次奏响:1***8年
第二次奏响:1984年
第三次奏响:19***年
曾侯乙编钟是湖北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。
二、神农炎帝故里:
随州每年会举办一年一季的,神农炎帝故里世界华人寻根节。(中央电视台,湖北电视台随州电视台现场直播)。
三、专用汽车之都:
我是随州的,
1:你可以带他去擂鼓敦,比较出名的战国编钟就是在哪里出土的,这也是我们随州为什么能升级为地级市的原因之一,就在二桥向前走(就是从市区向郊区的方向)就行了!(这个地方近,完全可以考虑去玩!)
2:你可以待他去历山——神农故里,看看神龙祠!顺便的就可以看看封江水库。(也比较近,就在历山镇,坐车去要不了多长的时间)
3:要是不嫌远的话可以考虑去大洪山玩,但是现在估计不怎么好玩,还比较远!
其他的我还真不知道随州有什么好玩的!我和你说的那几个地方我都没有去过,但是我知道这几个算是不错的地方了!
古代夏***宫中的冰是怎么来的?
在古代没有电,更没有制冷设备制冰,最常规的办法就是在冬天将大块的冰块切割进行储存,到夏天再拿出来使用,古人非常聪明,找到了储存冰块的方法——修建冰窖(或冰井)。
冰窖的如何建设和冰块如何存放?
古人在自然中发现了一个秘密,就是在背阴少风的地方建设冰窖(或者冰井),可以使冰块融化很少。具体做法是:向地下挖约4-6米深(条件好的可以挖的更深一些),做一个地下储藏室,做好保温,可以保持冰块维持不融化(0摄氏度),或者融化的很慢,在冬天的时候***集冰块储藏起来,放到冰窖中。在《诗经.豳风.七月》就有记载***冰块的诗句:
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只日纳入凌阴”
这里讲的是冬天截取冰块,要选择干净无杂物的冰块,并将冰块放置到冰窖中的意思,“凌阴”就是冰窖了。在当时不但***有冰窖,很多贵族也有冰窖,后来衍生了售卖储藏冰的行业。(现代冰窖图)
古代宫廷怎么管理储藏的冰块?
宫廷中储藏冰设置管理人员最早的记载应该在西周时期了。根据《事物纪原》的记载:
《周礼》有冰人,掌斩冰,淇凌。
在西周时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开凿冰块,并储存起来了。曹魏时期,曹操曾经建设铜雀台,同时也建设了冰井台,这是专门储藏冰的地方。宋朝时期也有专门的官职负责管理宫廷藏冰的事务。
建隆三年(962年),置冰井务,隶皇城司也。
赵匡胤建宋初年,设置了冰井务,负责宫廷的藏冰工作,隶属于皇城司管辖。
清朝有着得天独厚的藏冰优势,他们起家于东北,哪里有些地方常年冰雪不融化,非常便于取冰块和储藏冰块。清朝除了宫廷藏冰,官府(官员用)和商家也都储藏冰,而且储藏冰的规模很大,根据《大清会要》记载:
紫禁城5口窖,藏冰规模最多25000块;景山西门6口窖,藏冰规模54000块;德胜门外3口窖,藏冰规模26700块。
古代并无制冰设备,那古人夏天用来解暑的冰块从何而来呢?其实这些冰块都是在隆冬时节从自然环境中***集的,然后储存于冰库。
我国冰库的历史已有3000年。据史籍记载,西周时期的冰库就已颇具规模,当时称之为“凌阴”,管理冰库的人则称之为“凌人”。《周礼·天官·凌人》载:“凌人,掌冰。正岁十有二月,斩冰,三其凌。”这里的“三其凌”,即以预用冰数的3倍封藏。西周时期的冰库建造在地表下层,并用砖石、陶片之类砌封,或用火将四壁烧硬,故能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。
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中有一句诗表现***冰情景:"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"十二月凿冰,正月搬进冰库储存。这两句诗用了互文修辞,真实的意思应该是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的正月,这两个月间忙于储存冰块。
1***6年,考古人员在陕西秦国雍城故址发现一处凌阴,容冰量可达190m³。凌阴挖筑于一夯土台基中部,呈仰斗形。顶部东西长10米,南北宽11.4米。四壁呈斜坡状,底部东西长6.4米,南北宽7.35米,铺设砂质片岩一层。
隋唐时,人们又发明了深井贮冰法,使天然冰块的贮存期大大延长。当时人们利用打井的技术,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,规制在八丈深以下,然后将冰块倒入井内,封好井口。夏季启用时,冰块如新。唐人史宏《冰井赋》云:“凿之冰井,厥用可观;井因厚地而深”。由于唐代的冰库多***用井藏法,所以唐人均称冰库为“冰井”。
明清时期的冰库则称之为“冰窖”。冰窖亦建筑在地下,四面用砖石垒成,有些冰窖还涂上了用泥、草、破棉絮或炉渣配成的保温材料,进一步提高了冰窖的保温能力。冰窖以京城最多,而以***冰窖最为宏大。
徐珂《清稗类钞·官苑类》记载:“都城内外,如地安门外、火神庙后、德胜门外西、阜城门外北、宣武门外西、崇文门外、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窖。”此外,民间也建筑了许多小型冰窖,还出现了专门以贮冰和卖冰为业的冰户。
1***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铜冰鉴,鉴内的方壶可盛酒,壶外夹层中装冰,可谓中国最早的“冰箱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清代北京公务员享有“颁冰”的国家***。富察敦崇所著《燕京岁时记》中“颁冰”一节记载:“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,各衙门例有赐冰。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,自行领取,多寡不同,各有等差。”这等***,略相当于现今的高温补贴。
***冰时,切割冰块有一定的技术要求,比如尺寸大小规定在三尺以上,若太小则易于融化。《唐六典》卷十九就明文规定藏冰法,“每岁藏一千段,方三尺,厚一尺五寸。”